本網訊 空氣從汽車空氣濾清器進入,經過空氣流量計、節氣門、進氣總管、進氣歧管,最后到達每一個氣缸,為發動機提供干凈、足量的空氣……教室里,學生們帶上VR眼鏡,氣流在發動機內部的流動情況栩栩如生的呈現在眼前。
這是《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的一個課堂授課環節。
近日,在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我校葛毅、龔艷麗、楊承閣、劉云飛等教師團隊的參賽作品《對接1+X證書標準,錘煉發動機維修技能》以最高分榮獲交通運輸大類一等獎,被教育部賽事組委會推薦為優秀參賽作品,而《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正是該作品的對應課程。
“比賽實際上既是我們課程教學團隊成果的展示匯報,也是我們日常教學過程的再現。” 團隊隊長葛毅介紹道。

團隊合照
對接1+X證書標準構建課證融通教學實施范式
“‘作為一門傳統的應用型課程,如何讓它對接日新月異的產業發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呢?’這是我們團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時常會思考問題。”《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負責人鄒洪富說,作為高職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崗位核心能力課程,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要與時俱進。
“通過將1+X汽維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標準相對接,證書知識點與課程內容相融合,培訓過程與教學環節相統籌,職業技能考核與專業課程考核評價同步,教學團隊將課程進行了兩次重構,形成了五個教學模塊,8個典型工作任務。”葛毅表示,“這些舉措促進了課程教學與汽維證書模塊內容的‘課證融通’,實現了課程與1+X證書標準的深度對接。”
根據企業核心崗位能力需求與1+X證書標準,課程教學團隊與企業共同建設了大量動畫、視頻等教學資源,用于學校日常教學與技能培訓。同時,依托學校校企合作平臺,課程團隊成員與企業工匠輪崗互換,及時到企業“充電”,了解行業最新的發展趨勢與人才需求。劉云飛講解道,“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學校實訓設備與企業現場設備實現了無縫對接,這讓課堂實操更接近于企業實操,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
據了解,目前,課程教學團隊通過“1+X證書”融入教學課程已培訓考核中高職教師70人,學生358人,培訓考核學生在專業群內相關專業覆蓋率達80%,取證率達85.2%,居全省前列。1+X國家級培訓項目、泰國曼谷職教中心開展師資培訓……該課程的經驗成果被廣泛借鑒。


團隊教師給學生授課
以學生為中心 創新課程教學方式
“歡迎進入火花塞的檢查與更換實訓課程的學習,請根據場景左上角提示進行操作……”現場實操前,我校汽運2018-2班學生唐耀打開手機進入虛擬實訓平臺,按照課程指引,一步步完成操作。他說,“在虛擬實訓平臺我們能直觀清晰的看到汽車內部零部件的位置和圖例,點擊屏幕就仿佛置身實訓室操作一樣,既方便又酷炫!”
“要講好一門課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把握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楊承閣表示,通過對在校生與畢業生的學習大數據進行分析,該課程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方式,構建從知識結構認知到綜合運用的“遞進式、三融通”教學模式,實行教師、學生、企業多元評價,解決學生規范性不足等“四性”問題,打造了“理、虛、實、考”四位一體學習環境。
目前,課程團隊聯合企業開發1+X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等學習軟件,并借助汽車VR智慧課堂、職教云平臺等新型化的教學手段開展課程教學。利用團隊成員開發的新型一體式教材,學生在學習平板上可查看電子教材,一邊聽語音講解,一邊學習知識點,遇到難點還可掃碼觀看線上專題知識講解。據統計,該課程的優質線上教學資源高達186G,學習視頻多達181個,資源總數共259個。
“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大家的學習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我們可以隨時在線上開展自主學習,遇到難點還可以與老師及時在線溝通;VR課堂等讓大家覺得課堂科技感十足,知識的呈現也更加立體了。課前發布學習任務,課中講解知識難點,課后開展總結考核,整個學習過程循序漸進,老師授課過程中跟大家的互動不斷,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大大提高了我們學習的熱情。”我校汽運18-2班學生高歡為這門課程點贊道。


團隊教師給學生授課
工匠精神進課堂 培養德藝雙馨復合型人才
“機油、冷卻液選型要綜合考慮溫度的影響,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同學們需熟知不同區域基本情況,方能更好的掌握知識點。”課堂上,葛毅介紹機油選型的基本原理后,打開地圖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地域特征。
“哇塞,學發動機維修課程還能增長人文見識!”“這既增強了我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增強了我們對祖國的自豪感!”學生們為這種教學方式豎起了大拇指。
“知識經濟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備受社會青睞。”龔艷麗說,“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專業技能知識,還要不斷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相融通。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把職業習慣的養成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學生懂專業、愛專業,通過課程思政、匠心傳承,使學生敬專業。”
“老師上課時會經常跟我們分享大國工匠們的勵志故事,為我們講解工匠精神、團隊精神等內容,讓我們在實踐中有強大的精神指引。”我校汽運18-2班學生雷光球說。“例如剛開始用萬用表測量電阻,由于車內空間狹小,同學們很少能夠一次性準確測量到,但是我們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終堅持,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后,終于熟練掌握此門技能,今后我們將繼續以先進的精神為引領向前奮進,成為精神與技能兼具的新時代工匠!”
(文 張晨蓮)